top of page

生乳

  • 作家相片: Capybara
    Capybara
  • 2021年9月2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生乳


相信大家一定聽過「生乳」這兩個字。「生乳」是在牧場擠出來未經任何滅菌及加工處理的新鮮乳汁,一般建議人們避免喝生乳。究竟當中的原因是甚麼呢?面對微生物,人們又是怎麼消滅的呢?不同滅菌方式會怎樣影響風味及保存期限?現在來簡單了解一下吧!


<為何不建議喝生乳?>


牛乳因營養豐富,水分含量高,微生物容易在當中繁殖。而像是乳牛與泥土、花草接觸,或是搾乳中的操作、搾乳後的處理、貯乳器具及搬運過程中都可以使微生物混入牛乳中。此外,乳牛罹患乳房炎,也可能使病原菌及其它有害菌存在於牛奶中。因此,為避免人類健康受到危害,未經高溫殺菌處理的奶(即生乳)不應直接飲用,必須經過滅菌以確保其衛生及安全性。


「加熱處理」能有效殺滅病原菌、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發育,卻也可能損壞牛乳之風味及營養價值,因此加熱之溫度及時間控制是重要關鍵。


<牛乳滅菌方式>


通過加熱或加壓的方式能殺死牛乳中的細菌,而病原菌中以結核菌的耐熱性最高。因此,牛乳殺菌條件即以結核菌之消滅為標準而訂定。目前市售鮮乳的殺菌方法,主要分為低溫長時間殺菌法 (LTLT) 、高溫短時間加熱 (HTST)、HTST加膜過濾、超高溫殺菌法(UHT)及最新的高壓殺菌(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, HPP)。


1. LTLT、HTST法


LTLT為在 62~65 ℃下,加熱30分鐘殺菌。而HTST為在70~75 ℃下進行15 秒。兩方法皆可殺死結核菌、傷寒菌等病原菌,但耐熱性菌或芽孢菌等環境菌仍可以在牛乳中存活,會導致牛乳腐敗及苦味生成。另外,鏈球菌屬有部分耐熱性菌株,如嗜熱鏈球菌、糞鏈球菌等,在冷藏溫度下生長極緩慢,乳品若能保持低溫,即可避免此類細菌的危害。依照包裝及運輸條件,HTST牛乳可保存7~21天。HTST法因較LTLT法加熱時間短,菌數會比LTLT殺菌乳高,但對蛋白質破壞較少,比較不會損害營養價值及原有風味。


2. HTST加上膜過濾(Microfiltration)


為HTST殺菌乳配合膜過濾去除大部分的微生物及孢子,並在密封環境下包裝,避免殺菌後污染,可延長保存期限至60~90天。不過因為膜過濾只能處理脫脂牛乳,且過濾出的廢棄物無法再使用於鮮乳製品,會增加生產成本。


3. 超高溫殺菌法(Ultra Pasteurization(UP),Ultra High Temperature(UHT)pasteurization)


一般殺菌溫度為125~135℃,維持數秒鐘後急速冷卻,可將99.9%的細菌殺死。在冷藏環境下的保存期限達到30~60天,若配合在密封無菌的環境下的包裝,冷藏下可保存90天。採取此種殺菌方式,可確保牛乳運送及販賣時的安全,避免因為溫度變化而使生菌數增加,引起產品酸敗。超高溫殺菌牛乳風味不同,口感較甜,但隨著保存時間增加,生菌數仍會增加,口感會稍微變差。

經此殺菌的牛乳,標示上會有「全脂牛乳」(Whole Milk)及「超高溫殺菌」(Ultra Pasteurized)。


4. 高壓殺菌(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, HPP)


另一個最新且仍在研究中的殺菌方法為高壓殺菌法。為將生乳均質處理後,充填入已經滅菌的包裝容器並封口後放入壓力艙,加入水增加壓力。再維持一段時間後減壓,即完成殺菌。

目前研究顯示,殺菌溫度10~25˚C,壓力400~600MPa,加壓10~15分鐘,可有效殺死病原菌,延長保存期限至45天。因為高壓會改變蛋白質構造,使酪蛋白變小,乳清蛋白、乳球蛋白也會較易被酵素水解,不管對乳製品的加工或是減少牛乳過敏都有幫助,且因為未經高溫殺菌,對鮮乳風味改變少。此缺點為成本高,目前仍有許多相關研究進行中。


<小知識補充-常見乳品之區分>


1. 鮮乳:生乳經滅菌並包裝後冷藏供飲用的乳汁。國內市售鮮乳約 90% 均使用 UHT 設備進行殺菌程序,僅少數乳品加工廠採用 LTLT 、 HTST 或合併膜過濾的殺菌方式。

2. 乳飲品:添加乳粉或濃縮乳加水還原,再放入營養添加劑製成。

3. 調味乳:採 50% 以上生乳/鮮乳/保久乳為主要原料,並添加調味料。

4. 保久乳:以生乳/鮮乳經高壓或高溫滅菌,無菌包裝後可常溫飲用的乳汁。


參考資料:

<行政院農業委員會> https://bit.ly/3dmw1zE

<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> https://bit.ly/37iBcg8

<中華民國乳業協會> https://bit.ly/37nlekR

<農友月刊> https://bit.ly/3u8QDBc


One Health 委員會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